⊕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目前已有7万条数据

高级分类查找 使用帮助


跃胜油库新闻阅读

非洲产油国经济依附性发展对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制约与对策

日期:2008-09-09    来源:国际石油网


  内容摘要:非洲产油国经济的依附性发展是指非洲产油国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开采和出口,并对国际石油市场和发达国家财政有很强的依附性。非洲产油国经济的依附性是制约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隐性因素,因为拥有技术和资本优势的西方石油大国,利用非洲产油国经济上对其的依附性,捷足先登,在非洲产油国建立了稳固的石油开发基地,中国的非洲石油市场开头失去了先机。基于此,中国的非洲石油市场开拓,一方面,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实现与产油国平等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另一方面,要避免掠夺式开发,坚持与非洲产油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平等合作。


   关键词:非洲产油国经济;依附性发展;非洲石油市场;开拓




   石油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性作用,因而,世界经济大国一直都把石油能源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都希望通过石油能源外交谋取在全球石油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石油需求量急剧增加的中国来说,石油能源外交则更为重要。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不定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更加重了中国对石油进口稳定供给的担忧。为确保石油能源安全,中国更加积极地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非洲相应地成了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重要渠道。但中国在从非洲产油国进口石油和开拓市场时,遭遇到了诸多不利制约因素,其中有的是隐性的,未能引起中国石油部门和学术界的充分注意。基于此,本文试图从非洲产油国经济的依附性发展这一角度入手,就其对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所产生的影响作浅显的讨论分析。


   一、中国的石油能源需求与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石油依存度与日俱增。据美国政府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统计,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并预计到2025年,中国每天至少要消费1,280万桶石油。但中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石油产量增长跟不上石油需求增长。在过去10年中,中国石油生产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8%,大大低于5%的年均消费增长速度,导致了中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持续上升。1998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为18.76%,2000年为30%,2001年上升到34%,2004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达到117Mt,进口依存度接近41%,预计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超过60%,[1](p. 13)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84%。[2]石油消费的高度对外依存,决定了中国在以“节能”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的同时,还要通过诸多途径“开源”,其中,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无疑是“开源”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多年的艰辛开拓,近年来,非洲已经成了中国石油的重要来源地之一。2005年,安哥拉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中国第二大石油供应国,出口中国的原油近1750万吨,总价值65.8亿美元,占中国年进口石油量的近14%。苏丹、尼日利亚和刚果也大量向中国出口石油,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分别为660万吨、130万吨和550万吨,约各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2%、1%和4.4%。[3]2006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占了当年石油进口总量的31.5%,其中,从安哥拉的石油进口量比2005年上升了34.6%,期间的1-2月份,安哥拉还曾一度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了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每天出口中国原油45.6万桶。2007年,安哥拉对中国的原油出口量为2499.6499万吨。[4]这表明,中国的非洲石油市场开拓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一帆风顺,实际上存在着诸多不利制约因素。这其中除政治动荡、种族冲突等显性因素外,非洲产油国经济的依附性发展,则是较为隐性的影响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因素,较少引起学界的注意。


   二、非洲产油国经济的依附性发展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起伏不定的形势下,非洲产油国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非洲主要产油国实际GDP增长率:2004-2006年(%








































































 



阿尔及利亚



突尼斯



苏丹



安哥拉



尼日利亚



喀麦隆



刚果



埃及



加蓬



利比亚



2004



5.2



6.0



5.2



11.2



6.0



3.7



3.6



4.1



1.4



5.0



2005



5.3



4.2



7.9



20.6



6.9



2.6



7.7



4.5



3.0



6.3



2006



2.0



5.5



11.3



18.6



6.2



3.2



6.2



6.8



1.2



5.2



2007



4.6



6.3



10.5



21.1



6.4



3.3



-0.7



7.1



5.5



6.8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06 [R]. Washington: Publication Services of IMF, 2006, p.65;Africa Development Bank. African Economic Outlook, 2008 [R]. Paris: Africa Development Bank/Organization for ECD, 2007, p. 277, 127, 231, 321, 187, 378, 512, 59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08 [R]. Washington: Publication Services of IMF, 2008, p.96.


   由上表可见,除阿尔及利亚和刚果(布)外,其余产油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非洲产油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仍将持续,同时不排除少数国家出现飞跃性增长的可能。


   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不难发现,非洲产油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发展,它既没有改变经济的整体落后性,也没有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性。非洲产油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越深,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越小,对处于这一体系核心地位国家的经济依附性也越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的开采和出口。


   非洲不但石油储量丰富,且产量迅速增长。据最新出版的泛非杂志《青年非洲》报道,截止2005年底,非洲各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351亿桶,比1980年的533亿桶增长了153%。以非洲国家目前的石油产量计算,已探明的储量足够开采38年。[5]非洲不但石油储量巨大,而且原油日产量也不断增加。目前,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已达约1000万桶,占世界原油日产量的近12%。另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非洲的原油产量在世界原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非洲石油大多质量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炼加工。[6]


   但与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洲炼油能力有限,原油初级产品多供出口。2003和2004年,非洲产油总量分别为372.40 Mt和405.66 Mt,而同期的炼油能力仅为161.118Mt和161.518 Mt,只占当年全球炼油总能力(4,102.728 Mt/a)的3.9%和(4,120.445 Mt/a)3.92%。因此,非洲各产油国的原油主要供出口。2001年非洲石油出口量为260 Mt,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3.8%;2004年出口量为330 Mt,三年增长了26.9%,年均增长率为8%。[7]


   非洲产油国原油初级产品的大量出口表明:一方面,非洲产油国经济依然处于以“加工和出口初级产品”为特征的依附性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石油开采和出口收入成了非洲产油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财政总收入和GDP中占有很大比重。具体情况见下表:


2004-2006年非洲主要产油国石油收入比例表(%[2]
































































































时间

            国  家比  例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安哥拉



刚果(布)



加蓬



喀麦隆



利比亚



尼日利亚



突尼斯



2004



占财政收入比例



71.3



29.0



79.4



71.1



53.7



13.0



86.5



84.8



23.4



占GDP比例



25.9



6.05



29.3



21.6



15.8



2.00



50.6



36.8



5.80



2005



占财政收入比例



76.8



31.7



81.6



81.2



63.1



8.00



92.3



85.3



24.3



占GDP比例



31.4



7.15



33.2



31.8



19.8



1.40



63.7



36.7



5.90



2006



占财政收入比例



78.7



34.2



82.1



85.4



64.0



6.00



92.5



83.0



24.5



占GDP比例



33.3



8.40



38.1



37.9



20.3



1.10



66.3



33.1



5.90




   资料来源: Africa Development Bank. African Economic Outlook, 2008 [R]. Paris: Africa Development Bank/Organization for ECD, 2007, p.102-667﹒


   非洲产油国经济过分依附石油开采和出口的另一个表现是:工业或制造业也极不发达,占GDP比重明显偏低。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据,2006年,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除石油以外的工业产值占GDP的5%、2.7%、2.7%;埃及的工业、石油和采矿业的总产值占GDP的32.4%;安哥拉、刚果(布)、喀麦隆和突尼斯制造业的产值占GDP的5%、3.2%、18.2%和18.9%;加蓬的工业产值占GDP的4.5%。[8](p.108, 376, 510, 274, 124, 228, 184, 588, 318)非洲产油国工业或制造业产值所占GDP的比例状况表明,其工业或制造业的制成品还难以自足,需要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经济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依附性。


   2、非洲产油国经济对国际石油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非洲产油国所提供的原油产量比例虽不断增长,并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油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决不是决定性的。相反,国际石油市场油价升降却能对非洲产油国经济产生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2000年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暴涨使刚果(布)、尼日利亚、安哥拉、苏丹四产油国经济平均增长达到6.1%,[8]但2001年受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处于低迷状态,年底曾一度跌至每桶17美元。对非洲来讲,国际石油价格每下跌1美元,一年内非洲石油收入就要减少60亿美元。[9](p65)结果,1999年所有石油收入与GDP的比例超过18%的非洲产油国中,除安哥拉实际GDP增长率在2001年略有增加外,其余都呈下降趋势。而且即使这一比例仅有7.4%的埃及,实际GDP增长率下降幅度也极为明显。在2002年油价上涨后,非洲产油国实际GDP增长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具体情况见下表:


2000-2001年非洲主要产油国实际GDP增长率表(%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喀麦隆



刚果(布)



埃及



加蓬



利比亚



尼日利亚



苏丹



突尼斯



1999年石油收入占GDP比例



18.4



38.5



2.20



19.6



7.40



12.8



15.6



21.8





5.90



2000年实际GDP增长率



2.20



3.00



4.20



7.60



5.40



-1.9



3.40



5.40



8.40



4.70



2001年实际GDP增长率



2.10



3.10



4.50



3.80



3.50



2.10



5.90



3.10



6.20



5.00



2002年实际GDP增长率



4.70



14.5



4.50



4.60



3.20



-0.3



1.40



1.50



5.40



1.70



2003年实际GDP增长率



6.90



3.30



4.00



0.80



3.20



2.50



5.90



10.7



7.10



5.60




资料来源: Africa Development Bank. African Economic Outlook, 2008 [R]. Paris: Africa Development Bank/Organization for ECD, 2007, p. 110, 277, 127, 231, 321, 187, 378, 512, 591, 644-645﹒


   由上之油价升降对非洲产油国GDP增长率影响的数据,可见非洲产油国经济对国际石油市场依附性之一斑。


   非洲产油国经济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附,实际上是对主导国际市场油价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依附。的确,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其中:全球经济增长、原油开发投资和生产能力、OPEC因素、货币因素和石油库存是最基本和经常性的因素;地缘政治、恐怖活动、天气是较为偶然性的因素,往往通过对基本因素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此外的投机因素则是利用影响国际原油市场基本面和非基本面因素的长期或短期变化,通过在期货市场的操作来影响原油价格,并经常导致国际油价严重脱离基本面因素决定的合理价格。[10](p21)但综观这些因素,不难发现,它们往往主要与经济发达国家联系在一起,甚至是由这些国家决定的。如:2002年第四季度油价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伊关系紧张;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间,国际油价上涨主要与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超预期增长、美元大幅度贬值有关;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高速上涨的原因虽错综复杂,但毫无疑问与以“弱美元、高油价”为当前核心利益之现实选择的美国的操控密不可分,“油价上涨是美国解决其庞大的国家负债的重要选择”,是市场力量与美国政府意图的某种共识,其背后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财富转移。[11]可见,非洲产油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严重依附,在更深层次上,是对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依附。


   3、非洲产油国经济在财政上对发达国家有很强的依附性。沉重的债务一直是困扰非洲产油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债务的不断增长,他们日益走向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也是非洲最大的债务国,截止到2000年底,所欠外债总额已高达307亿美元,仅偿还利息每年就要支付30亿美元。[12](p. 10) 同年,非洲其他产油大国,如安哥拉、刚果、苏丹、喀麦隆的外债总额与GNP的比重分别为280%、280%、172%和100%,债务负担都位居非洲前列。[13](p. 14426) 近几年来,随着西方债权国的债务减免,非洲产油国的外债总额迅速下降,以2006年为例,具体见下表:


2006年非洲主要产油国外债情况统计表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喀麦隆



刚果(布)



埃及



加蓬



利比亚



尼日利亚



苏丹



突尼斯



外债总额(百万美元)



5603



9364



909



6048



30884



3257



5574



3544



2822.4



18733



外债占GDP比重(%)



4.80



20.7



5.10



78.2



28.8



34.1



11.1



3.10



75.4



61.1




资料来源: Africa Development Bank. African Economic Outlook, 2008 [R]. Paris: Africa Development Bank/Organization for ECD, 2007, p. 666-667﹒


   但债务的减免并不意味着非洲产油国对西方发达国家依附性的减少,因为债务减免不可避免需要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的承诺和实际行动,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些承诺和实际行动几乎总是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几乎总是出于某种政治图谋而进行债务安排。如2005年6月11日八国集团对18个最贫穷国家(其中有14个非洲国家)400亿美元的债务减免,即以政治透明、打击腐败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为条件。结果,一方面,虽然尼日利亚、苏丹、安哥拉等有影响大国或不稳定国家更迫切需要债务减免,且对它们进行债务减免更有利于非洲总体局势稳定,但八国集团却以政治不达标为名,将它们排除在首批减免国名单之外。另一方面,附加性债务减免条件,为美国等西方大国以减免债务为由干涉非洲国家内战埋下了“伏笔”,逐渐变非洲产油国之财政依附为政治依附。


   此外,这里需提到的是: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减免了非洲产油国的巨额债务,但这些国家毕竟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因此,仍持续对发达国家借款,这自然会加强非洲产油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依附。因为,非洲产油国的这些借款大部分由官方提供,而债权国又主要是发展援助委员会中的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持续对外借款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外债的增长,而外债的持续增长自然又意味着对西方发达国家财政依附的加强。


   三、非洲产油国经济依附性发展对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影响


   非洲产油国经济的依附性发展,对中国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拥有技术和资本优势的西方石油大国,利用非洲产油国经济上对其的依附性,捷足先登,在非洲产油国建立了稳固的石油开发基地,中国的非洲石油市场开头失去了先机。


   其一,美国利用非洲产油国对其的经济依附性,在非洲石油能源的开发中强占了先机。2005年7月,布什在参加8国集团峰会前宣布,美国在未来5年把每年对非洲援助的金额从目前的43亿美元提高到86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石油公司更是不遗余力,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投巨资铺设了一条长达1000公里左右的输油管道,将乍得的石油输往喀麦隆的大西洋沿岸;另一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则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200亿美元,扩大其在非洲的石油生产能力。几内亚湾已经成为美国实施非洲石油资源战略所瞄准的头号目标,美国投入资金数额巨大,仅埃索公司在安哥拉获得的3个深海石油开采项目的总投资就接近百亿美元。[14]美国从安哥拉的石油进口因埃索、埃克森-美孚等大石油公司在该国石油领域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而不断增加,2002年,安哥拉出产原油的一半出口美国,成为美国第九大石油进口国。另据预测,随着美国企业对尼日利亚石油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2008年美国从尼日利亚的进口石油量将增至180万桶。未来一段时期,美国还将不断扩大其在非洲的石油投资,以巩固和发展在非洲石油争夺战中的优势地位。据能源专家预计,到2015年,非洲石油将占美国石油总输入的25%甚至是35%,从而超过整个波斯湾地区。[15](p. 87-88)


   其二,欧洲大国不甘落后,亦利用非洲产油国对其的经济依附性及其它优势条件,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石油资源争夺战。由于特定地理条件和特殊历史渊源,欧洲大国与非洲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非洲产油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对它们有很深的依附性。对于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大多依赖进口的欧洲大国来说,非洲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进口地。自1956年现法国埃尔夫(EIF)公司的前身法国石油自治公司在阿尔及利亚发现石油后,便开始了欧洲在非洲的石油事业。之后,英国BP公司、英荷壳牌公司、法国埃尔夫公司和道达尔公司、意大利阿吉普公司纷踏而至。几内亚湾国家多属前法国殖民地,长期以来法国石油公司几乎独占了除尼日利亚外主要产油国的石油开采权,后来在美法石油公司的较量中,虽有不小损失,但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依然在刚果(布)的石油资源开发中居于主导地位。除法国石油公司外,西方其他大国的石油公司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手段拓展非洲石油市场,如游说政府从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给非洲以支持与援助,包括加大财政支持,派遣高官出访非洲,尽可能保持与其良好关系;加大勘探力度,不断寻找新油田;加大对非洲的石油投资,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资本联合开发等。结果,西方大国在非洲获得了石油资源的巨大支配权:利比亚日产原油超过130万桶,其中120万桶出口,约90%出口到欧洲国家。[16](p. 43)


   在对非洲石油资源的争夺过程中,西方大国进一步巩固了对非洲石油生产权和销售权的控制,产油国所得份额相对缩小。在尼日利亚,本国国营石油公司原油产量仅占原油总产量的5%-6%;在刚果(布),国营公司只能支配原油1/3的销售权,其余为西方石油公司按风险勘探协议获取的份额油;在赤道几内亚,政府获得的分成油仅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5。[17](p. 76) 西方大国对非洲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在非洲的石油博弈,一方面在加强了对非洲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同时,加深了非洲产油国石油经济的发展依附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中国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难度。


   四、规避非洲产油国经济依附性发展对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不利影响的对策


   面对非洲产油国经济依附性发展对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不利影响,中国在非洲石油市场的开拓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以下两点:


   其一,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实现与产油国平等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是中国非洲石油市场开拓的基础。中国与非洲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并取得常任理事国席位时,非洲国家即给予了巨大支持。近年来,中非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中非贸易额为124亿美元;[18](p.7) 2006年“达到5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为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拉动中国从非洲相关国家受惠商品的进口幅度,2006年,中国正式对原产自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190个税目产品实施了零关税待遇。[19]中国对非投资近年来也迅速增长。2003年末,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总额达到9亿美元,[18](p.7)“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对非投资额达62.7亿美元。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3.7亿美元。”[15]另外,今后三年内,中国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型机电设备、建立生产性企业等。[20]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经贸优惠政策和无私援助,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此非洲有关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对2005年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达到5%。[19]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非洲摆脱全球化世界体系中“边缘化”地位的进程,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中非间石油开发的“双赢”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今后的中非交往中,中国应该继续和深入贯彻现有的对非政策,以赢得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主动权。


   其二,避免掠夺式开发,坚持平等合作,是中国与西方大国竞争,进一步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必由之路。随着石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非洲产油国不甘心自己全球化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以石油作为经济振兴的杠杆,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并逐渐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在新一轮的石油资源开发中,产油国开始以环境保护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未来石油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如利比亚在即将实施的第四版勘探和产量分成协议中明文规定,外国公司必须承担油田遗弃和场地恢复成本的50%;尼日利亚对石油开发中燃烧天然气的做法予以罚款,并将消除燃烧天然气的最后期限从2008年提前至2004年;安哥拉把油田租给美国、葡萄牙等石油公司后,除向外国石油公司收取油田使用费、税收等外,还专门征收一笔社会发展基金,用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1](p.69)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并尊重非洲国家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经济的事实,坚持平等合作,从而与西方大国的掠夺式开发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达到广泛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目的。

发布时间:2008-09-09 11:11:08  被阅览数:2337  [关闭窗口]

上一编: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现状与对策
下一编:发改委等联合发布《通知》:研究开征环境税 择机出台燃油…


COPYRIGHT (C) 2006 山西省朔州市跃胜实业公司
公司地址: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五里滩
邮政编码:038300 电话:0349-3024429 3026088 传真:0349-3022341
京ICP备05000190号